导航菜单
首页 >  2024北京房山区初三二模英语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北京市房山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年北京市房山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北京房山初三二模语文本试卷共10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基础 运用(共16分)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君子文化内涵的认识,班级组织开展“君子文化大家谈”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活动一】追根溯源知君子下面是一位同学以“《论语》中的君子”为题所做的读书笔记。请帮他修改笔记内容,做好汇报准备。“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指有身份或地位的人。到了春秋末期,孔子重新定义了君子的概念,赋予其新的内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善于学习,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哪怕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感到怨恨和失落,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在孔子看来,君子需心态平和,具备宽厚豁达。“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仍自得其乐。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应安贫乐道,重视道德修养,保持纯粹的生活。正是在《论语》多视角的琢磨和刻画中,君子形象逐渐清晰,成为一种典范的人格模式。1.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形、字音作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A.因为表达的是“彼此理想、志趣一致”的意思,所以“志同道合”中有错别字。B.因为表达的是“纯正无杂”的意思,所以“纯粹”中有错别字。C.“琢磨”在句中是“不断加工使之精美”的意思,所以应读作“zhuómó”。D.“模式”在句中是“使人可以仿效的标准样式”的意思,所以应读作“múshì”。2.文段中的画线句存在问题,请你做出修改。(2分)【活动二】借助花木识君子下面是某小组一位同学的演讲稿节选。请参与小组成员对稿件的讨论。一直以来,梅兰竹菊因品性独特,常常成为文人雅士寄情言志的对象,被称为“花中四君子”。①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②清华其外而淡泊其中——梅兰竹菊如此,人中“君子”不也如此吗?③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花中四君子”傲然挺立,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④千百年来,其高洁、坚强、无畏的品格,犹如一泓清泉,滋养着一代代国人的心灵。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更应悟其精髓,使君子之风不断传扬。3.该同学对于文稿中两个加点词语是否应该使用引号产生了疑问,有同学查到了引号的几种基本用法(见下面“小贴士”)。你根据语境作出的判断是:两处都应该使用引号,因为“君子”的引号表示【甲】,“花中四君子”的引号表示【乙】。(【甲】【乙】两处填写序号)(2分)4.有几名同学对文稿中四个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发表了看法,你认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四个句子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梅兰竹菊人格化,使语句的表达更生动形象。B.第①句还同时运用了排比的修辞,交代了梅兰竹菊得名“花中四君子”的原因。C.第②句还同时运用了反问的修辞,强调梅兰竹菊的特点正是君子应具备的品格。D.第③④句还同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先后把梅兰竹菊比作文化符号和一泓清泉。5.筹备小组准备了以多种植物为背景图案的书签,请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植物,用正楷在书签上题写两句与该植物相关且能表现“君子”特点的诗文。(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2分)【活动三】演说轶事赞君子一位同学准备讲述“君子之争”的故事,请帮他完善文稿。北宋时期的范镇与司马光不仅同朝为官,而且是至交好友。一次,他俩都奏请皇帝颁布乐律度尺的法令。因为见解不同,两人各执己见,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谁。二人都是博学大才,各有各的傲气难平。如何解决争端呢?他们没有意气用事,最终决定用下棋来决胜负。结果司马光负,二人暂缓争论。时隔21年,范镇带着之前讨论过的八篇《乐论》到洛阳看望司马光。这一次,他们又锋芒毕露,争论数天,仍无结果,便以投壶定胜负。司马光胜出,欢呼道:“大乐还魂矣!”像范镇与司马光这样,虽然见解不同,但,就可称为“君子之争”。6.你检查文段,发现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各执己见 B.面红耳赤 C.意气用事 D.锋芒毕露7.根据你对文段中“君子之争”的理解,从下面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将横线处补充完整。(2分)A.以下棋或投壶的方式决定胜负B.坚持自己立场的同时相互尊重C.考虑到彼此的关系而暂缓争论【尾声】8.活动结束时,大家纷纷在“班级论坛”上发表了活动感言。请用上“了解”“理解”“行动”三个词,写出你参与活动的感想。(2分)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一)默写。(共2分)9.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1分)10.,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1分)(二)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11-12题。(共5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1.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致的游记。诗人从孤山寺开始,一路走来,先后从湖水、莺燕、① 等方面描写了西湖美景,最后,徜徉在“ ② ”。(2分)12.作者紧扣季节特征选取意象。请从画线句中选取一个意象,分析意象特点及其蕴含的情感。(3分)(三)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13-15题。(共8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甲】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忽逢桃花林 逢凶化吉 棋逢对手B.芳草鲜美鲜为人知 光鲜亮丽C.便舍船 左邻右舍 锲而不舍D.鸡犬相闻闻鸡起舞 默默无闻1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理解:因为忽遇大片美丽的桃林,且林中没有杂树,所以渔人感到非常诧异,想要一探究竟。【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理解:因为从渔人那里得知朝代已经不再是秦朝,而且经历了多次更迭,所以村中人感叹惋惜。【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理解:因为不希望安宁快乐的生活被人打扰,所以村中人告诉渔人不要对外人提起这个地方。15.根据《桃花源记》(节选)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节选自《礼记正义》)材料二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①,心无结怨,口无烦言。故车马不疲弊于远路,旌旗不乱②于大泽,万民不失命于寇戎③,雄骏④不创寿⑤于旗幢⑥;豪杰不著⑦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盘盂⑧,记年之牒⑨空虚。(节选自《韩非子·大体》)注释:①散:杂乱。②乱:纷乱。③寇戎:这里指入侵的外敌。④雄骏:这里指勇士。⑤创寿:这里是夭折的意思。⑥幢(chuáng):这里指将帅的旗子。⑦著:写。⑧盘盂:青铜用具,先秦时常在上面铸文字,记录功名。⑨记年之牒:这里指史册。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从未止步。孔子追求的“大同社会”表现为百姓和谐友爱,如“人不独亲其亲”;还表现为百姓安居乐业,如“ ① ”。韩非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法治社会的美好图景,在“至安之世”中,人心平和,如“心无结怨,口无烦言”;世无战乱,如“ ② ”等。陶渊明想象的“世外桃源”既表现为自然环境优美,如“ ③ ”,又表现为④ ,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每空限12个字以内)三、名著阅读(共5分)16.读书,如同一场文字中的旅行,有效的读书方法就像攻略一样必不可少。比如,跳读与精读相结合,既可以使人快速了解作品的梗概,还可以让人全面把握人形象、深刻理解作品主旨;圈点与批注相结合,既可以使人明确作品的重点、难点与疑点,还可以把我们的思考引向精深的境地。此外,还有选择性阅读、做摘抄和笔记等。请结合某部名著的具体内容,谈谈你运用的读书方法及收获。(100字左右)四、现代文阅读(共24分)(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19题。(共7分)材料一乡村的各种节庆、工艺美术、民间文艺、婚俗礼仪、民居建筑等,大多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城市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发展乡村旅游,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一方面,可以从有形的文物古迹、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自然风光、田园景观中找好“聚焦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当地的农耕文化、曲艺文化中找到“闪光点”,使其成为当地的特色标识。乡村的特色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只有做到文旅结合,乡村旅游才会具有生命力。材料二发展乡村旅游,要从完善基础设施入手。要大力整治人居环境,完善农村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完善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具有乡土、乡趣、乡愁特点的标识牌、导览图、停车场、卫生间、服务中心等,满足游客的出游需求。“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在宣传推广上下功夫。可以聘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为自己量身打造宣传方案;也可以在各级旅游部门组织的旅游宣传活动中为自己“打广告”;还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比如发放宣传手册、海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利用公众号推广信息等。材料三为了加大优质旅游供给,各地乡村应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如“演出+旅游”、“展览+旅游”、农耕体验、打造精品民宿等。其中,乡村民宿既是乡村旅游业态,又是乡村旅游产品。相关数据显示,,用“爆发”来形容最恰当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民宿建设要转变观念,使其从单一的住宿场所向高品质的旅游体验场所转变。如可以推广树屋、古宅、星空帐篷等,为游客创造新奇的入住体验;可以将民宿变成小型乡村博物馆,促进文旅深度融合;还可以开发建筑、历史、文化等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产品。17.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可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B.只有完善硬件配套设施,才能满足游客的出游需求。C.发展乡村旅游,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比宣传推广重要。D.民宿建设已经完成了由住宿场所向旅游体验场所的转变。18.根据材料三的文字内容和【图1】的信息,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句话。(2分)19.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结合下面材料中的具体内容,分析黄山店村发展乡村旅游取得成功的原因。(3分)材料:长期以来,黄山店村以开采、销售石灰石为主要收入来源。2009年,村领导为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将目光锁定在遍布黄栌、元宝枫、火炬树等红叶植物的“破破岭”,决定发展旅游观光业。在完成景区内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村领导还修建并完善了本村通往景区途中的路标、厕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为了解决游客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村领导没有简单地修建酒店,而是与经验丰富的互联网旅游公司合作,将闲置农宅打造成精品民宿,并由其负责民宿的运营、宣传和推广。如今的坡峰岭景区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游客,当初的“破破岭”已经变成了黄山店村的“绿金山”。(二)阅读《拾穗者》,完成20-22题。(共10分)拾穗者高明昌①拾穂去呀?小伙伴双手相握,呈喇叭状,朝天喊着。我听见了,依葫芦画瓢地回应,去呀!就这样,不到五六分钟,三三两两的伙伴,从各家的草屋瓦房,从各条场地小路,像一把撒向河里的渔网,慢慢地收缩到我家门口。队伍集结完毕,大家纷纷张开自己的花袋口,让对方检查自己的花袋有无漏洞。大家一致认为,让别人为自己检查更细致、周到。检查好后,我们就奔向野外,到田间去了。②五月去的是麦田,麦子已被大人收到了仓库。眼前的麦田一片白亮,有点刺眼。但我们依旧不敢下田,我们要等待一个程序,这是规矩。那时的村上有一个做法,所有的麦子收到仓库后,村上会派五六位老奶奶来拾麦穗,她们拾的麦穗是交公的。她们拾过以后,我们才可以拾,我们拾的麦穗是给家里的。我们严格遵守着这个规矩,但我们有时却无法判断脚下的麦田拾过了没有。③后来我们就找到了标准——看麦田里麦穗多不多。比较多的,我们不下田;很少了,甚至找不到麦穗了,我们就下田,就可大胆拾穂。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做法是正确的,我们为自己找到了好办法而自得,却忘记了自己拾穂的事情,拾穂就是希望自己多拾点,但在集体与个人之间,我们首先想着的是集体。傍晚回家,父母问拾到了多少?我们撩开花袋给父母看,即使只有一两斤,父母也是笑着说,蛮好蛮好的。我不知道,这“蛮好”是表扬村上的做法,还是肯定我拾穂的结果。④拾麦穗的事情一个礼拜就过去了。我们等待着另一场拾穂,拾稻穗。⑤拾稻穗的时间在七月,要延续到八月。那些个日子都是赤日炎炎的日子。赤脚走在大地上,连脚底也觉得滚烫,走路最好跨一脚跳两跳,但我们还得出门。母亲说,人养下来是要做事情的,大人小囡都一样,就是小囡做小囡的事情。拾稻穗,出点汗,就可以少浪费大人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稻子,可以让家里的人少饿肚子。⑥稻穗比麦穗有看头,有想头:一是稻穗真的金晃晃,亮闪闪;二是即使半根稻穗也沉甸甸的;三是稻谷轧了后就能做成白米饭,白米饭比麦饭好吃。冲着这些不愿意明说的理由,我和伙伴们义无反顾地去到了田间,在高温中打响了属于我们的歼灭战。⑦与拾麦穗一样的规矩,首先要让村上的老奶奶们先拾过。因为稻田多,老奶奶们只低头,不抬头,像匍匐的老牛,贴地而行,认真得叫人心生景仰。我们与老奶奶保持着十米的距离。老奶奶们偶尔也会转头看看我们,看见我们额上沁出无数的汗珠,一面称赞我们有孝心,想着家里,一面要求我们等到日头落山后再来拾穂。我们不愿意回家,老奶奶劝而无果,就叫我们先在树荫下休息。我们乖乖地听了,在田边整装待发,眼睛却一刻也不放松警惕。⑧老奶奶们拾好了一块稻田就去另一块稻田了。我们就此下田拾稻穗。拾了一会儿,我们发现,老奶奶拾过的稻田里,还留存着一些稻穗,这些都是小半截、但有十几粒的穗子;浅的脚潭里可以抓得起的稻谷,也没有被拾走,虽然很少,但粒粒都是饱满的。我们觉得老奶奶粗心了,大喜,拼命捡拾。到傍晚回家,花袋里有了二三斤的稻谷了。母亲一脸惊讶,拾了那么多?我对父母说,老奶奶真是老了,眼睛都有点花了,拾不干净了。父母一听就板起脸孔说,不可以说老奶奶的,她们不是眼睛花了,她们是有意的。我说,老奶奶这样做是不对的。母亲一句断喝:你懂得什么?⑨母亲说,从明天起,你们到傍晚去拾吧。⑩后来我们真的是到傍晚才去拾穂的。也是从那天起,我们再也没有看见过老奶奶在田间拾穂的情景,也没有拾到像上一次一样多的稻穗。 最近几年,吃馒头,吃白米饭,一直想起两样东西:一样是小时候的拾穂事情,真盼望再有一次田间体验的机会;另一样是想起法国画家米勒创作的油画《拾穗者》。这油画像是电影,时不时地回放在眼前心底。 《拾穂者》里的妇女肯定不是老奶奶,但我感觉就是老奶奶。而我呢?我希望那画里的人物可以幻化成我,让我永远记着拾穂的事情。(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20.围绕题目,作者先后写了不同的拾穗者。首先写的拾穗者是一群孩子,围绕孩子们拾穗共写了两件事,略写的是 ① ,详写的是 ② ;然后写的拾穗者是老奶奶们,她们拾穗是为了交公,但她们 ③ ;最后提到的拾穗者是 ④ ,她们勾起了“我”拾穗的回忆,引发了“我”对拾穗的不尽回味。(4分)21.文中一些词语略带夸张。请从第⑥段和第⑦段的加点词语中任选其一,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22.

相关推荐: